以技术理性实现招投标的科学监管
对利益追求是市场经济的逻辑起点,保障公民利益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目标,两者的结合必然要求把钱管住,管住政府和公民的钱。管住政府的钱要求我们深化预 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财政性资金和社会公共资金管理。 管住公民的钱要求我们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公权力对私 权力的“合法”伤害。南京市对于如何把钱管住进行了积极的制度创新和尝试,特别是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反复发生腐败现象的重大工程招投标项目的监督问题建 立了一套管用的制度和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民主监督制度体系。 (本站编辑:admin)
很长时间以来,重大工程招投标中的腐败问题都是反腐倡廉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引起社会强烈不满并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重大问题,以至于一些地方的 一些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前赴后继地出现类似的腐败问题。总结出现这些腐败现象的深层原因,一方面是评标专家不专,评审缺乏公正和科学性,招标周期长,投标 成本大,浪费严重;另一方面是监管滞后,投诉率高,诚信体系缺失,违法违规成本过低;但更为关键的是人为因素干扰投标,并且自由裁量权过大。南京市从 2009年7月在国内率先实现建设工程施工全流程网上招标、投标、开标和评标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全流程无纸化,通过网上进行招标、投标、开标和评标;实 现了全过程电子化,网上留痕可溯可查;实现了全方位规范化,做到网上备案监管和监察。同时,整合评委资源,研发了评标专家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评标专家 根据中心系统自动语音通知到达评标现场,通过指纹签到查询所在评标室,再通过电子门禁系统进入封闭评标区,进入评标室后方可获知评标项目,在每一个细节上 防止了评标项目信息的泄露。对于重大项目招投标中连续多天进行评标的情况,南京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立了华东地区第一家封闭隔夜评标区,隔夜评标区有着完 整的智能化体系,具备随时接纳专家入驻评标的条件,可以对大型项目进行连续多天的评标。
经过几年的实践,南京市从制度运行的各个要素细化了重大项目招投标制度,实现了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了具有智能化操作和监控评 价功能的建设工程网上交易平台。一是招标公告发布环节突出信息对称。系统将全部招标信息进行集成和处理,企业通过系统可及时检索到所需信息,并通过网上报 名,参加招投标活动。二是资格审查环节突出诚实诚信。配套建立信用信息子系统,涵盖施工、监理、代理、代建四大类企业 5200多家,近3.8万人,并通过互联网永久公开。三是招标文件编制环节突出规范高效。招标人必须使用系统提供的电子模板编制招标文件,凡自行制定的 “专用条款”将采用不同颜色显示。四是投标文件制作及递交环节突出自检纠错。系统提供了带有自检功能的投标文件编制模板,对投标文件是否具有电子签章等 72项内容进行节点检测,废标率由15%降至2%以下。五是开评标、定标环节突出过程监督。系统具有评标流程控制、评委考核评价、围标串标预警等功能,采 用技术标相似度分析、商务标雷同性自动比对等手段,可有效发现围标串标等线索。
有意思的是,原本以技术为工具的创新,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连琐反应和预想不到的效果。南京市在重大项目招投标中通过技术手段完善现有制度体系,一开 始的初衷是希望完善制度运行环节的公众参与,做到信息的公开和透明,降低腐败风险。但随着实践的深入,日益接触到改革的核心问题——政府公信力和党政关 系。对于重大项目招投标的管理一直是招投标管理的难点,由于项目标的金额大、技术专业性强、部门行业分割等原因,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一直 难以落实。要真正做到让老百姓放心、让利益相关方安心,在重大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必须系统解决三个问题,即明确政府职责的边界、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和控制 自由裁量权。而这恰恰与南京市前期业已建立的行政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形成制度呼应。
总结南京关于重大项目招投标改革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用技术完善制度并不是一个单向度的改革,如果在改革中把握核心环节——把钱管住,完善公共资源 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的市场运行机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全可能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权力运行制衡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发挥技术理 性的工具和桥梁作用,有利于实现整体的制度理性。从技术层面的制度完善逐步走向体制层面的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维护制度的公信力和权威性。